2024年10月14日下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教授受邀出席我院“大师讲堂”系列活动,以《大力度推进交通与国土空间深层次地融合,实现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题作专题讲座,并与清华同衡专家同仁开展学术交流。
实现交通与国土空间深层次地融合是实现城市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报告首先阐述交通和国土空间深层次地融合的意义和基本思路,提出交通与国土空间深层次地融合要走中国道路,并阐述为何需要走中国道路以及什么是中国道路;然后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交通与国土空间深层次地融合存在的核心问题,并对相关国内外经验做多元化的分析;最后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交通与国土空间深层次地融合的若干建议,强调了促进城市形成绿色交通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抓住城市更新机遇,建设好生态城市的基本单元、构建好“5-10-15分钟”生活圈。
城市是以人为中心、以空间为载体,以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效益为动力机制、以构建美好城市生活和实现人类进步为根本目的的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知识、集约科学技术和传承文化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生存家园,是人类追求安全、健康、舒适栖居环境梦想的最佳选择。中国的城市目前有694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0.66%,城镇非流动人口9.32亿,占全国人口的66%,也就是说我国0.66%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6%的人口,此外,城市产出GDP占全国GDP的94%,这就说明城市极其重要。
未来城市的特征可概括为绿色、智慧、人文、宜居、创新、特色六大方面。同样,未来交通也有相应的要求,即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共享和文明有序。
在现代中国的当前阶段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建立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当然,城市发展到现在仅仅宜居还不够,城市还要宜业,也就是需要有活力魅力、发展动力、经济实力。宜业不仅仅包括原住民的宜业,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外来的创业者,通过城市空间的打造,让生气勃勃的年轻人愿意到这一个地区来创业,这才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此外,城市还要宜游,也就是有特色、有文化传承、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这样的魅力城市令外地居民觉得不虚此行、流连忘返,使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有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这样的城市是规划师追求的,也是城市居民所向往的。
为什么要强调交通与用地深层次地融合?第一,用地模式决定需求特性,尤其是交通出行距离特性,而距离特性又间接决定了出行结构。而出行效率、出行的便捷程度主要根据交通和土地使用的融合程度。因此,交通与土地使用的融合程度必然的联系到能否成功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第二,交通需求特性决定交通结构,以公交为主体的交通结构反过来决定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而且,交通结构的调整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更大的影响和更直接的意义。第三,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深层次地融合决定城市特色和吸引力,也是决定城市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的核心要素。中国发展TOD模式,应该走中国自己的交通与用地深层次地融合的道路。
如何实现交通与用地深层次地融合?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要依托干线交通廊道,城市组团布局需围绕综合交通枢纽节点,而基本生活单元也往往以交通节点为中心。技术要点包括容积率差异化、空间充分的利用、土地集约节约、混合土地使用、交通零距离换乘、出行和活动便捷高效、注重城市文脉和文化传承。TOD空间方案需要仔细考虑研究城市区位特点、交通区位特点、利用需求特性、方案的量化分析。
如何理解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建设交通强国既要有全球视角、战略思维,又要立足国情、结合实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他们的成功经验固然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一个国家采用何种交通模式,取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交通需求特性和发展阶段。由于中国国情与这些国家有很大不同,因此不能简单照搬他国的发展模式,一定要考虑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产业、城镇化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战略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交通强国之路,形成中国特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结构、技术路线与发展模式。
在推进交通与用地深度融合方面,日本、新加坡具有和我国相近的空间资源有限、人口密度等客观条件,因此,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日本政府为发展新型卫星城,分散东京市中心过重的负荷(58%的日本最大型公司的总部、47%的银行机构和80%的外国公司设在东京核心区),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铁路与城市的综合开发,东京的郊区化之路是沿着铁路线展开的。日本土地与铁路的私有制,使得日本各轨道交通线路、站点的建设与其周边的土地开发存在着市场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点(房地产、商业、服务业、新城建设等)。日本的轨道交通系统具有高密度、高分担率、高效率的特点。东京区部轨道密度达1.31km/km2(北京上海分别为0.51和0.6km/km2),轨道交通分担率为48%,形成了多样化轨道交通运营模式(直通运行等)。
新加坡的新城建设或城市组团主张建设自给自足的新镇,秉承“混合土地使用程度越高、出行需求越少”的理念,通过提供便利的交通系统和就业机会,减少出行的必要。新加坡的“有盖廊道”,是接地气的立体步行系统,陆路交通管理局于2013制定了Walk2Ride计划,通过提高交通枢纽点与交通发生吸引点的连通性,鼓励通勤者采用步行加公共交通的方式出行。规定将地铁站与400m半径范围内的交通发生吸引点相连接,如学校、医疗机构、公共设施、办公楼和住宅;将公交换乘站、轻轨站点与200m半径范围内的交通发生吸引点相连接;将利用率高的巴士站点与200m半径范围内的交通发生吸引点相连接。
TOD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不同的层次上要抓住各自的重点,即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区以及站点周边不同范围,重点不同。城市更新是实现交通与土地使用深层次地融合的难得契机。宏观层面,城市群TOD要依托轨道交通廊道构建轨道上的城市群;中观层面,即都市圈、中心城区的层面,以综合交通枢纽和轨道交通站点群为核心,构建城市组团;微观层面,即站点TOD,以交通站点为核心构建生活圈。从以上三个空间层次来考虑深度融合问题,城市群、都市圈、公共交通站点及其周边,依托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做好TOD模式的顶层设计;集约化利用土地、推动实施TOD开发模式,构建多中心、促进居住与就业布局的均衡,就近上班、就近上学、就近购物、就近活动的城市结构,优化完善城市设施配套、推动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深度融合。
进一步大力度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提升公交服务质量,以“门到门”高质量服务为目标,完善末端交通、顺畅衔接换乘、提升运营速度,致力公交服务质量提升,鼓励公交服务创新,建设“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精心设计末端交通”的综合体系。借鉴近年来若干优秀城市的探索经验,推动“六进”等定制公交、创新发展需求响应式公交,公交要走进生活、走到百姓中间慢慢的变成了可能。更进一步,甚至让“公交承载生活”“公交就是生活”,也有一定的可能。因此,抓住城市更新机遇,为创新公交服务提供方便和可能,这是推进交通与用地深层次地融合的当前重点,也是城市规划大有可为的机遇和空间,这是公交“绝处逢生、实现蜕变”的一个重要思路。公交应该是一种生活环境,是生活的工具、助手。它不单单是一种移动的服务,也可以是助老的服务、旅游观光的服务,所以公交要实现多样化、精准化、高效化、品质化、温馨化服务。因此要大力推进公交“六进”,即进小区、进企业、进园区、进学校、进医院、进中心,实现用地融合、可定制、门到门、高品质、全方位服务的公交发展。
建议城市更新为创新公交服务“插上翱翔的翅膀”。城市更新为创新公交服务提供了发挥空间,创新公交也是城市更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公交系统与城市功能的融合,确保公交乘落客用地和位置优化,创造公交门到门服务的生活模式。全面系统推进步行/自行车道路系统建设,既能缩短出行距离、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的安全水平,又能提高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归属感。此外,需要彻底改变“机场、高铁站远离城市”的建设模式,改变“地铁站点远离客流集散点”的做法,应将轨道交通站点设在人流集散点的中心。
智能化为交通与国土空间深层次地融合提供支撑,深层次地融合为智能化提供舞台,两者相辅相成。以智能为手段,交通走向基于交通大数据和智能化,实现集状态实时监测、智能分析诊断、智能决策控制、管理科学精细、服务精准匹配的目标。通过提高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交通与国土空间融合的深度与效率,这将使我们迈进交通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的新阶段。
清华同衡植根于清华大学学术研究环境,长时间坚持规划工程实践与教育科研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持续关注实践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促进交流与学习,同衡年年都会组织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在独特的产学研环境中,形成了浓厚的企业学术、培训和创新氛围。
“大师讲堂”系列活动,作为清华同衡为规划界贡献的高品质交流学习平台,已成功举办十余期。先后邀请到来自规划及相关领域的多位行业大师与学术大家,就行业热点和学术前沿话题进行深度解析与交流,受到广泛关注。